文:李國豪 俄羅斯揮軍進攻烏克蘭,包括首都基輔在內的多處烏克蘭城市皆面對飛彈及地面部隊襲擊。
」克萊格透過聲明表示,俄羅斯民眾透過他們的應用程式表達自我並且組織行動,Meta希望民眾能夠繼續這麼做好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透過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和Messenger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並且組織起來。數位研究者歐麥拉(Omelas)告訴《路透社》,俄羅斯在2016-2018年間,透過贊助26個Youtube頻道,獲利估計介在700萬到3200萬美元之間。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兩間公司也都提供了一些使用秘訣給使用者,以利使用者保護各自的帳號免於駭客攻擊。」 《Euronews》報導,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站能夠從太空提供多頻率的網路連結服務,在烏克蘭境內啟用這項服務代表確保該國境內的網路連結能夠不受俄羅斯的威脅。目前仍不清楚俄羅斯當局的報復僅鎖定在臉書,或是也會延伸到Meta的其他應用程式。費德羅夫希望馬斯克能夠為該國提供星鏈(Starlink)衛星站。
儘管臉書並未揭露其在俄羅斯的使用者人數,去(2021)的一份民調結果是,9%的民眾表示他們曾使用社群媒體,其中有31%表示他們使用Instagram。推特則表示正主動監測相關推文,以利偵測是否有相關操弄,並指認出錯誤以及誤導的資訊,同時也會保護烏克蘭境內媒體工作者、政府官員及機構的帳號。周梅春鄉土小說的特色,主要場景往往打破了局限於農漁村傳統社會的格局,擴建現代都會的空間,讓鄉土想像與現代都會進行匯流對話,開啟一條結合城鄉經驗與地方認同的路線。
特別刻劃傳統女性受父權壓迫的圖像,從中彰顯女性剛毅堅強、奮力求生的意志,發出鄉土書寫更邊緣的聲音。文: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從青鯤鯓到鹽埕埔:周梅春《大海借路》中的城鄉語境 探察台灣文學史中女性作家鄉土書寫的脈絡,從「鄉土」穿越到「後鄉土」,各擅勝場。最終體念母親保護女兒清譽的苦心,倉促之間嫁入蘇家為細姨,負起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長篇小說:《轉燭》(一九八五)、《看天田》(一九九三)、《暗夜的臉》(一九九五)、《大海借路》(二○二二)等。
初到「鹽埕埔」,二女共事一夫的家族環境,戒慎恐懼,唯有大海安頓孤女不安的心靈。村裡這條「大海借路」,一方面投射女主角成長過程的陰影,如父親被海吞噬的哀痛,初戀男友違背誓言的怨恨,以及抵抗母親安排南嫁的衝突等等。
已出版短篇小說集:《純淨的世界》(一九七五)、《夜遊的魚》(一九八六)、《天窗》(一九八八)、《黃昏的追逐》(一九九三)、《蝸牛角上的戰爭》(二○○三)等。年輕即守寡的「潘阿秀」一夕之間蛻變為「潘錦繡」,成為「錦繡布莊」帶動時尚潮流的女主人,獨立撫養兒子長大成人。從「青鯤鯓」到「鹽埕埔」,潛藏在潘阿秀內心深處那顆幽微的子午星越加明亮,明確指引她邁向一個自我支配的人生,小說由此傳達女性追求自由的心聲。小說回顧「鹽埕埔」酒色財氣的荒唐戲碼,藉此諷刺當時社會彌漫崇洋拜金的扭曲價值。
而《大海借路》則藉著潘阿秀的婆家金采布莊,見證「鹽埕埔」最輝煌的歲月。而城市的現代化,更為女主角打開一扇自我覺醒的窗口。小說描寫五○至七○年代之間七賢三路「酒吧一條街」夜夜笙歌的盛況,街道巷弄間旅社、酒家、澡堂、布店和打金仔店到處林立。另一方面則指涉漁村通往城市的象徵,寄託女主角對未來愛情與婚姻的美好憧憬。
相反地,作者不忘披露傳統鄉土社會中的性別議題,如歧視寡婦、反對自由戀愛、婚姻門戶之見等封建觀念,體現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從「青鯤鯓」到「鹽埕埔」,潘阿秀歷經現實婚姻的磨難、人情世故的鍛鍊,使其生命格局更為提升,有如大海般寬容看待人事,作者再次鮮明塑造一位力爭上游的女性形象。
這部小說以鹽埕蘇家先祖的創業歷程為敘事支線,透過庶民的小歷史佈示「鹽埕埔」的大歷史。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停火,美軍撤出越南,七賢三路燈紅酒綠的景象才走入歷史。
創作文類除了小說、散文,也跨足兒童文學,其中以小說最具代表性丈夫平日靜默無聲,幸而貼心為其生活細算,使她免於淪為元配惡鬥下的犧牲者。韓戰(一九五○到一九五三)、越戰(一九五五到一九七五)期間,台灣成為美軍度假必來尋歡的樂園,七賢三路打造了「美軍即美金」的經濟奇蹟。創作文類除了小說、散文,也跨足兒童文學,其中以小說最具代表性。而城市的現代化,更為女主角打開一扇自我覺醒的窗口。周梅春是資深的鄉土寫實作家,從一九六六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仍持續擴寫版圖,具有堅韌的創造力。
從「青鯤鯓」到「鹽埕埔」,潛藏在潘阿秀內心深處那顆幽微的子午星越加明亮,明確指引她邁向一個自我支配的人生,小說由此傳達女性追求自由的心聲。小說描寫五○至七○年代之間七賢三路「酒吧一條街」夜夜笙歌的盛況,街道巷弄間旅社、酒家、澡堂、布店和打金仔店到處林立。
直至一九七五年越戰停火,美軍撤出越南,七賢三路燈紅酒綠的景象才走入歷史。而《大海借路》則藉著潘阿秀的婆家金采布莊,見證「鹽埕埔」最輝煌的歲月。
全書對於地誌書寫上的考究比之前作品更為用心,大幅增加地理變遷與特殊景觀的描述,透過地景凝視以召喚歷史情境與風土民情,時空敘事梳理分明。「鹽埕埔」位居高雄出入門戶,也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地區,從日治時期歷經築港工程,填鹽田、造市鎮,即逐漸邁入工商繁榮的盛景,呈現蓬勃的民生產業發展。
相較於新世代作家兼融魔幻、後設、解構等當代技巧的後鄉土書寫,周梅春選擇向來精擅的編織手法,從女性視角出發,鎔鑄寫實技法、城鄉敘事、性別議題為一爐,稜照出鄉間市井黎民的生活。小說中「青鯤鯓」的空間語境,透顯著鄉土意識並非走向一條封閉保守的傳統老路,只是一昧歌頌舊有的倫理道德觀念、美化農村的人情,或構設一個鄉土伊甸園。從「青鯤鯓」到「鹽埕埔」,潘阿秀歷經現實婚姻的磨難、人情世故的鍛鍊,使其生命格局更為提升,有如大海般寬容看待人事,作者再次鮮明塑造一位力爭上游的女性形象。最終體念母親保護女兒清譽的苦心,倉促之間嫁入蘇家為細姨,負起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
就潘阿秀而言,「青鯤鯓」曾開放初戀甜蜜的花朵,卻被流言蜚語與門戶之見所摧殘。初到「鹽埕埔」,二女共事一夫的家族環境,戒慎恐懼,唯有大海安頓孤女不安的心靈。
這部小說以鹽埕蘇家先祖的創業歷程為敘事支線,透過庶民的小歷史佈示「鹽埕埔」的大歷史。文:林秀蓉(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推薦序】從青鯤鯓到鹽埕埔:周梅春《大海借路》中的城鄉語境 探察台灣文學史中女性作家鄉土書寫的脈絡,從「鄉土」穿越到「後鄉土」,各擅勝場。
另一方面則指涉漁村通往城市的象徵,寄託女主角對未來愛情與婚姻的美好憧憬。已出版短篇小說集:《純淨的世界》(一九七五)、《夜遊的魚》(一九八六)、《天窗》(一九八八)、《黃昏的追逐》(一九九三)、《蝸牛角上的戰爭》(二○○三)等。
年輕即守寡的「潘阿秀」一夕之間蛻變為「潘錦繡」,成為「錦繡布莊」帶動時尚潮流的女主人,獨立撫養兒子長大成人。村裡這條「大海借路」,一方面投射女主角成長過程的陰影,如父親被海吞噬的哀痛,初戀男友違背誓言的怨恨,以及抵抗母親安排南嫁的衝突等等。《大海借路》中「大海」意象貫串全書,從台南「青鯤鯓」到高雄「鹽埕埔」,以同是填海造陸的城鄉場域,搭起一九三○世代潘阿秀的生命舞台,塑造大海兒女與命運搏鬥的韌性。小說回顧「鹽埕埔」酒色財氣的荒唐戲碼,藉此諷刺當時社會彌漫崇洋拜金的扭曲價值。
小說最後安排「潘阿秀」回歸本名,與來自「青鯤鯓」的陳四海在七賢三路合開「阿秀海產店」,呈顯出個人化特質的空間,不僅象徵女性的獨立自主,同時意謂對「大海」鄉土的認同。相反地,作者不忘披露傳統鄉土社會中的性別議題,如歧視寡婦、反對自由戀愛、婚姻門戶之見等封建觀念,體現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
周梅春鄉土小說的特色,主要場景往往打破了局限於農漁村傳統社會的格局,擴建現代都會的空間,讓鄉土想像與現代都會進行匯流對話,開啟一條結合城鄉經驗與地方認同的路線。特別刻劃傳統女性受父權壓迫的圖像,從中彰顯女性剛毅堅強、奮力求生的意志,發出鄉土書寫更邊緣的聲音。
長篇小說:《轉燭》(一九八五)、《看天田》(一九九三)、《暗夜的臉》(一九九五)、《大海借路》(二○二二)等。小說敘寫「青鯤鯓」村民和大海互為依存的關係,這個漁村原本為孤島地形,屬於北門郡將軍鄉,從昭和九年(一九三四)至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在當地聞人陳天賜的號召下,利用來往澎湖之間的商船載運三角石,並動員全村男丁趁海水退潮時砌岸鋪石造陸,從此村民進出不用再划船擺渡,生活大為改善